一、实施“现代学徒制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
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为我校重点建设专业。为满足制造业对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,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我院2013年与太原康镁科技集团合作,将机电工程系整体迁入康镁科技,实现了“厂中校”的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。为实施“现代学徒制”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二、“现代学徒制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
1、探索建立和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“现代学徒制”人才培养模式,将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紧密结合,使企业回归职业教育主体之一的地位。
2、教师深入企业去实践,成为能生产、善教学的教师;学生聆听教师的讲解、拜师工人学技术,最终成为懂理论能上岗的员工;学校和企业组成育人共同体,实现双赢的战略构想。
3、做好教师、学生和工人相互角色的转变,最终实现教师、学生、工人的共同进步;实现学校、企业、学生、员工的共同发展,互利共赢,为推动职教发展、企业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4、借鉴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的培训内容、培训安排,修改完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,制定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方案,并将学徒实习推广到全校更多的专业,把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纳入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之中。
三、“现代学徒制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过程
我专业在办学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,对学徒制的内涵进行了拓展。实现:“学生→学徒→准员工→员工”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式。以教师培训工人,工人带教师、教师带学生、工人带学生、学生带学生等多方位促进、全面发展的技能培养模式。形成“校企共管、责任共担、资源共享、互利共赢”的管理机制。
1.与企业制定学徒实习计划,学生顶岗实习先拜师
我们与康镁企业制定了校企合作协议。共同制定“学徒实习计划”。其中,实习内容、指派师傅和学徒过程、考核方式等主要由企业安排。学校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业一边挂职锻炼,一边以“指导师傅”的身份协助学徒管理。学生学徒过程中每天填写包含工作内容、工艺流程、安全生产、师傅指点、学徒体会等内容,填写包含设备安全操作、工作质量、工具使用、劳动纪律和劳动态度、指导师傅意见等内容的学徒考核卡。
2.教师轮换下企业参与生产实习,拜工人为师傅
2013年9月到2016年3月,数控专业先后派出4批共16名专业教师入厂实践,这些教师下到车间,拜工人为师傅,积极投入到生产一线,学习岗位技能,了解企业文化,熟悉生产流程,积极为自己充电。
3.实训与生产结合,互利共赢
我校建立了生产性实训车间,专业教师除了带领学生实习外,还积极参与康镁轮毂加工。翟广业、孙利斌等老师带领的学生加工康镁轮毂5000余套,创造利润十万元。这样学生不仅参与了生产,创造了经济价值,而且个个练就了高技能,毕业后成为企业岗位的中坚力量。
4.专业教师下企业培训,成为工人的师傅
我专业充分发挥我们的师资优势,在与企业联合办学的过程中,深入企业,大力发展企业在职职工专业技能培训,张慧绒、胡思远两位老师为企业培训UG软件,李仁杰、张铁根老师为企业维修磨床、铣床等。
5. 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、校企互动的专业教学团队
直接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校教师,由于有更多机会参与企业的生产和技术开发,其综合能力大幅提高。另一方面,部分参与学徒培养的企业师傅们,也已经成为了学校最有实践经验的一支兼职教师队伍。董淑红、杨有玉等8位老师在企业实践中都有研究课题,进一步开发校本教材,一方面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,另一方面也增强了研究能力。企业中技术人员于斌、张春生等11人聘为学院教师,为学生技能培养提供了有实践经验的实训指导老师。
四、体会与反思
1.“现代学徒制”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有效人才培养模式,贯穿于入学--毕业--就业的全过程。因而,从时间上讲,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必须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。再者,这种培养模式必须视学校和企业为一个整体的职业教育系统,从空间上讲,它还需要一个宽阔的、适合的政策和市场环境。
2.“学徒”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机制,原本就现成地存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。在这里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和教师,作为教学的主要元素,全部都是现成的。企业经营过程中道德文化、特有技术、工艺秘方、传统经验等等,作为一个整体,在师傅授徒过程中深刻影响着徒弟的成长。
3.在“学校”——“企业”交替轮换的过程中,无论是做学生还是做学徒,学习者总是会“带着问题”,这就使得无论是学校学习还是企业学徒,都会更具针对性、目的性,因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。现代学徒制下师傅带徒弟,能从根本上改变“顶岗而不实习”的顶岗实习局面。
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,“现代学徒制”培养模式在康镁分院已体现出充分优势,此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,深受用人单位欢迎,通过与企业的合作,我院在“现代学徒制”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。
一、实施“现代学徒制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
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为我校重点建设专业。为满足制造业对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,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我院2013年与太原康镁科技集团合作,将机电工程系整体迁入康镁科技,实现了“厂中校”的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。为实施“现代学徒制”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二、“现代学徒制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
1、探索建立和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“现代学徒制”人才培养模式,将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紧密结合,使企业回归职业教育主体之一的地位。
2、教师深入企业去实践,成为能生产、善教学的教师;学生聆听教师的讲解、拜师工人学技术,最终成为懂理论能上岗的员工;学校和企业组成育人共同体,实现双赢的战略构想。
3、做好教师、学生和工人相互角色的转变,最终实现教师、学生、工人的共同进步;实现学校、企业、学生、员工的共同发展,互利共赢,为推动职教发展、企业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4、借鉴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的培训内容、培训安排,修改完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,制定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方案,并将学徒实习推广到全校更多的专业,把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纳入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之中。
三、“现代学徒制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过程
我专业在办学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,对学徒制的内涵进行了拓展。实现:“学生→学徒→准员工→员工”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式。以教师培训工人,工人带教师、教师带学生、工人带学生、学生带学生等多方位促进、全面发展的技能培养模式。形成“校企共管、责任共担、资源共享、互利共赢”的管理机制。
1.与企业制定学徒实习计划,学生顶岗实习先拜师
我们与康镁企业制定了校企合作协议。共同制定“学徒实习计划”。其中,实习内容、指派师傅和学徒过程、考核方式等主要由企业安排。学校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业一边挂职锻炼,一边以“指导师傅”的身份协助学徒管理。学生学徒过程中每天填写包含工作内容、工艺流程、安全生产、师傅指点、学徒体会等内容,填写包含设备安全操作、工作质量、工具使用、劳动纪律和劳动态度、指导师傅意见等内容的学徒考核卡。
2.教师轮换下企业参与生产实习,拜工人为师傅
2013年9月到2016年3月,数控专业先后派出4批共16名专业教师入厂实践,这些教师下到车间,拜工人为师傅,积极投入到生产一线,学习岗位技能,了解企业文化,熟悉生产流程,积极为自己充电。
3.实训与生产结合,互利共赢
我校建立了生产性实训车间,专业教师除了带领学生实习外,还积极参与康镁轮毂加工。翟广业、孙利斌等老师带领的学生加工康镁轮毂5000余套,创造利润十万元。这样学生不仅参与了生产,创造了经济价值,而且个个练就了高技能,毕业后成为企业岗位的中坚力量。
4.专业教师下企业培训,成为工人的师傅
我专业充分发挥我们的师资优势,在与企业联合办学的过程中,深入企业,大力发展企业在职职工专业技能培训,张慧绒、胡思远两位老师为企业培训UG软件,李仁杰、张铁根老师为企业维修磨床、铣床等。
5. 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、校企互动的专业教学团队
直接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校教师,由于有更多机会参与企业的生产和技术开发,其综合能力大幅提高。另一方面,部分参与学徒培养的企业师傅们,也已经成为了学校最有实践经验的一支兼职教师队伍。董淑红、杨有玉等8位老师在企业实践中都有研究课题,进一步开发校本教材,一方面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,另一方面也增强了研究能力。企业中技术人员于斌、张春生等11人聘为学院教师,为学生技能培养提供了有实践经验的实训指导老师。
四、体会与反思
1.“现代学徒制”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有效人才培养模式,贯穿于入学--毕业--就业的全过程。因而,从时间上讲,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必须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。再者,这种培养模式必须视学校和企业为一个整体的职业教育系统,从空间上讲,它还需要一个宽阔的、适合的政策和市场环境。
2.“学徒”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机制,原本就现成地存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。在这里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和教师,作为教学的主要元素,全部都是现成的。企业经营过程中道德文化、特有技术、工艺秘方、传统经验等等,作为一个整体,在师傅授徒过程中深刻影响着徒弟的成长。
3.在“学校”——“企业”交替轮换的过程中,无论是做学生还是做学徒,学习者总是会“带着问题”,这就使得无论是学校学习还是企业学徒,都会更具针对性、目的性,因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。现代学徒制下师傅带徒弟,能从根本上改变“顶岗而不实习”的顶岗实习局面。
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,“现代学徒制”培养模式在康镁分院已体现出充分优势,此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,深受用人单位欢迎,通过与企业的合作,我院在“现代学徒制”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。
版权所有 © 山西经贸职业学院 联系地址:山西省太原市南内环西街1号
联系电话:0351-6338716 传真:0351-6337714 邮编:030024 站长信箱:master@sxieb.com (晋)ICP备08102202号